政策咨询 疑难处理
栏目:大专本科落户 人气:0 发表时间:2023-11-16 来源:网络
(海外高端人才引进的实践与思考)
“十一五”期间,是无锡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主战略的强力推进期。面对人才激烈竞争的态势和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抉择,市委、市政府抢抓了“第一资源”与“第一生产力”紧密结合、合作共羸的先机,加大海外高端人力资源的引进和开发,推动一大批海外留学归国人才来锡创业创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就海外高端人才资源引进的实践与思考作一简要阐述。
一、海外高端人才资源引进的启动效应
1、海外高端人才引进的政策导向明显。自2006年以来,无锡市委、市人民政府作出了重大决策,率先在全省开启了以5年引进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即“530”计划之先河,这一政策的鲜明特点在于,领军型海外归国创业人才来锡创业创新,必须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必须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且其技术和项目具有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所创办的公司(企业)必须注入个人或团队成员的资金。经国家科技部“863”、“973”对项目评审和综合专家评审后确定为“530”计划A、B、C类项目的,市政府分别给予100万元、60万元、40万元的扶持资金;市、市(县)区两风险投资公司分别给予150万元风投;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和住宅公寓,三年之内免收租金;“530”计划(企业)在产业化运作中资金不足的,可提供不少于300万元的商业担保;同时享受已经制订出台的海外留学人才的相关政策待遇。“530”计划的实施,使我们积极参与了国际高端人力资源的配置与竞争、交流与合作,成为我市实施“人才强市”主战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和“人才特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也使高端人力资源开发成为我市推进人才国际化、教育国际化、经济国际化、城市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海外高端人才资源引进的集聚效能明显。“530”计划最初目标是五年引进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然而,三年来的引才实践,远远突破了原来的初衷,“530”计划引进工作的综合效应得到了充分凸现,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引进海外留学人才数量、质量逐年递增提升。2005年之前,我市海外留学人才总量历年累计大约在500名左右(不含柔性流动和来锡进行智力交流的海外留学人才)。2005年以后,特别是近两年实施“530”计划以来,我市不仅在引进海外留学归国人才数量上有了较大突破,而且在引进海外留学归国人才的质量层次上有明显提升。据初步统计,三年内全市累计引进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已超过1000名,其中引进“530”计划创业团队成员三分之一以上。2007年以美国为主的14个国家的136个项目中有340名创业团队成员申报了“530”计划,2008年17个国家422个项目中有1600多人的创业团队成员申报了“530”计划,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报名者占总人数的90%以上,且大都有十余年、二十余年的海外工作经历,部分人员还担任企业(公司)董事长、总裁、CEO、研发中心负责人、首席科学家、工程师。海外留学归国人才的创业目光再一次聚焦无锡。今年,全市海外留学人才总量,包括柔性流动海外留学人才将超过3000名。二是市(县)区引进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工作积极推进。三年来,我市在引进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工作上已达成共识,特别是2006年实施“530”计划以来,市(县)区引才积极性高涨,已形成了区位竞争态势,纷纷争抢“530”计划项目。从2007年开始,江阴、宜兴、锡山、南长、崇安已经实现“530”计划项目零的突破。新区的乡镇街道都有“530”企业落户。据统计,目前市(县)区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创业企业已超过300家。
3、海外高端人才引进的带动效应明显。第一,带动了国外先进技术的流动。两年来引进的“530”计划项目,涵盖了生物工程、新材料、环保、服务外包、软件开发、新能源等具有国内外领先技术的项目。如:江阴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1.5兆瓦大型风力发电机研发及制造项目,该项目填补国内空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目前已在丹麦设立研发中心,公司预期今年达到3亿元销售,明年达到30亿元销售,并争取在2009年底在纳期达克上市。通过在江阴的风电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拓展市场,建立200公里范围的风力发电产业链,推动绿色环保能源产业的发展。今年申报的“530”计划项目中,有许多都具有海内外专利。第二,带动了海外留学高层次人才的流动。今年3月上旬,市委、市政府领导带团赴日本宣传推介“530”计划后,留日博士共有71个项目申报了“530”计划,充分利用了留日博士的人脉资源带动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同时,我们在韩国举办了首次招才引智活动,也是目前国内首个城市在韩国举办的活动,在韩国留学人员中引起强烈反响,留韩博士协会会长随后带了管理、投资团队来无锡考察,并将在今年在无锡创办创业基地。第三,带动了海外智力的流动。“530”计划创业人才大都在海外有研发人员,通过他们为在锡创业人才提供技术攻关和指导。目前已有美国、丹麦、日本等国的海外研发团队,包括外籍人员加入的“530”计划创业团队、投资团队,形成了海外智力和资本的集聚效应。第四,带动了海外资金流动。“530”计划规定海外留学人才在注册公司时,必须注入自己的创业资金,且创业资金必须超过市、市(县)区两级风险投资资金,留学创业人才必须控股。据初步统计,两年来引进的68个“530”计划项目中海外留学人才总注册资本已达3.16亿元,且大多数创业企业都有后期的融资方案。第五,带动了海外前沿信息和先进理念的流动。“530”计划创业人才通过他们在海外的人脉关系和信息源,带来许多有价值的信息,“530”计划创业人才都有相应的研发信息、技术信息、营销信息等方面手段和途径,有些创业人才都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担任要职,打通了获得海外前沿信息和先进理念的渠道。同时,这些带动效应也成为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二、海外高端人才引进的环境营造
1、营造政策环境。近三年来,无锡在对周边兄弟城市人才政策调研的基础上,围绕经济转型发展的实际,重视人才政策的差别化研究和前瞻性、战略性研究,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探索实践中,提升人才政策制订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了人才政策创新体系建设。特别是2006年以来,我市先后制订出台了《关于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即“530”计划,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吸引和用好优秀人才的试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制订出台了《实施“人才强市”五年行动计划》、《无锡市“人才特区”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建立我市人才工作网络体系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的人才政策举措,形成了具有我市特点、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进一步营造了人才资源开发的政策优势。
2、营造载体环境。人才载体建设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平台和基础。为了推进“530”计划引才工作向更高更深领域跃升,我们注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发展重点园区、博士后站点、留学人员企业园等重要载体。重点建设好太湖国际科技园、科教产业园、工业设计园和藕塘职教园四大园区以及软件园、信息产业园、动漫基地等创新创意载体,把这些载体建设成为吸纳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二是发挥“530”计划的带动效应,推进政产学研合作联盟的形成和发展。以深化和拓展“7+1”政产学研联盟为核心,积极吸引国内和境外高校、科研机构在锡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今年我市又先后与浙江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进行了政产学研活动,推动了政产学研向更广领域拓展。三是积极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发培养人才的集聚作用。充分利用江南大学等17所高校、11家部省属科研所、28家市属科研所,开发培训无锡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紧缺高层次人才,并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平台,为落户无锡的“530”创业人才提供项目实验服务,降低了“530”计划创业人才的研发成本。目前,我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孵化面积已达319.08万平方米,争取到2010年达到600万平方米,在园企业近300家,孵化出园企业68家,总注册资金达6.12亿元,技工贸总收入12.15亿元,利税1.57亿元。
3、营造激励环境。一是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创新人才激励模式。在“530”计划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在创办企业过程中,“以技术成果入股投资的,经评估,其技术成果可按注册资本不少于30%作价入股”。市(县)区可根据本地区实际,制订更加优惠的政策。同时,我市还建立了四项市级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即: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奖、优秀人才贡献奖、引进人才工作奖和高技能人才成就奖。二是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创新人力资本投入机制。我市在建立人才发展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并保持逐年递增。同时,我们还要求各市(县)区都要建立人才发展资金,据初步统计,去年市(县)区包括部分乡镇街道都建立了人才发展资金,总量已突破3000万元。2007年我市在确定1600万元人才发展资金的同时,设立了4000万元的“530”计划专项资金,2008年做到上不封顶,鼓励和和支持更多的海外留学人才在锡创业创新。“530”计划创业人才注册公司后,所有优惠政策立即兑现,充分体现了政府的诚信和声誉。
4、营造服务环境。我市实施的“530”计划,是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联手合作的一体化工程,是全面展示政府在人力资源开发导向的重要平台。“530”计划的探索与实践,是第一资源与第一生产力结合的成功典范,使引才、引智、引资工作通过“530”计划实现了有机统一。从“530”计划启动到“530”计划创业企业落户无锡的全过程,无处不体现服务的理念。一是在项目洽谈阶段,工商、税务、海关、环保、药检、公安等17个相关部委办局的工作人员到现场提供政策咨询和服务。二是在实施“530”计划的每个环节,如网上上千个邮件的收取答复、几十批次海外报名人员来锡考察洽谈,我们都精心组织和周到服务。三是在实施“530”计划过程中,我们还积极探索“一条龙”服务、“保姆式”服务、全方位服务的有效形式和途径,不定期走访“530”计划创业企业,听取创业人才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和完善各项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用最优质的服务塑造无锡的良好形象,打造以感情引才、以服务引才、以环境引才的氛围,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和长效管理机制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海外高端人才引进的战略思考
思考之一:把海外高端人才引进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我市经济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特别是随着经济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资源要素紧缺和环境压力加大等矛盾十分突出。无锡常住人口已超过580万,人均耕地不到0.5亩,生态功能水平只相当于全省水平的65%,高新技术产业仅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0.08%,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只占三次产业的40%不到,无锡产业转型面临重大选择。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把实施“530”计划,作为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强力推进,并明确了“530”计划的引才重点是:根据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引领我市电子信息、新材料、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高档纺织五大支柱产业和环保、新能源、生物三大先导产业,以及服务外包、创新创意领域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且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创业领军人才。从三年来海外留学创业人才所申报的近600个项目来看,其中,经国家科技部“863”、“973”计划专家评审通过的358项项目,都是我市发展高新技术领域急需的项目,有些项目的开发将填补国内空白。这些项目的开发应用和产业化,将为无锡经济的转型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530”计划的成功实践,不仅找准了“530”计划与无锡经济转型发展的结合点,找准了“地球是圆的”、“世界是平的”寻求经济扁平化发展的思路。同时,也找准了无锡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
思考之二:把海外高端人才引进作为提升人才集聚能力重大举措。随着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发展,专技人才存量尤其是海外高层次留学归国创业人才数量严重缺乏。实施“530”计划之前,我市海外留学人才(含柔性流动人才)只有近千名左右。仅以服务外包人才为例,在高层次海外留学人才中,服务外包人才仅有无几。由于服务外包领域的多样性、行业的高速发展性和市场的国际性,使服务外包人才出现了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态势。高层次人才总量尤其海外高层次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已严重阻碍了无锡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发展的步伐,而“530”计划和以发展服务外包为标志的“123”计划的有效实施,突破了我市在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创业人才和服务外包人才的瓶颈,我们预计到2010年我市海外留学人才可达到4000人,其中“530”计划创业团队成员可超过2000人。服务外包人才将达到20万。这些重大举措,为我市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思考之三:把海外高端人才引进作为带动人才载体建设的引领导向。“530”计划的成功实践使我们认识和体会到,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在于具备不具备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集聚能力。重点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又带动人才集群和人才链的形成和发展,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人才集群和人才链产生联动效应,这样才能带动高层次人才高地的形成和发展。从“530”计划创业企业落户的情况来看,市(县)区九大板块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软件园、工业设计园、创意产业园、动漫基地等创业载体都有“530”计划项目入驻,形成了产业集群和人才集群高端开发和利用的发展趋势。同时,又带动了国内高层次人才的引进。2007年我市共引进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和副高以上职称的“双高”人才近2000名,其中海外留学人才近300名。最近,我们又与全日本中国留日博士协会商定,建立留日博士无锡创业基地,推动更多的留日博士来锡创业创新。“530”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扩大了人才载体建设的领域和范围,拓展了人才载体建设的功能,提升了人才载体建设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打造我市高层次人才高地打下了良好基础。
今后一个阶段,无锡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将以“特别尊重人才、特别政策、特别环境、特别机制”为导向,以第一资源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为根本,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高品质人居环境、高层次人才的“四高联动”为纽带,进一步打造我市海外高端人力资源引进开发的政策优势、载体优势、环境优势、服务优势,努力形成具有“人才特区”特色的人才综合竞争优势和城市综合竞争优势,使各类人才的活动迸发,潜能涌流。
来源:江苏省人事厅网站
责编:赵旋璇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