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咨询 疑难处理
栏目:大专本科落户 人气:0 发表时间:2023-08-10 来源:网络
(严格控制国家级人才引进计划,科研评价权应掌握在科学家手里 | 两会速递)
来源: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光明日报、新京报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4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近2000名全国政协委员将紧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协商议政、认真履职尽责、广泛凝聚共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汇聚智慧和力量。众多科技工作者代表、委员出席两会,就学界所关注的相关话题建言献策。
创新研究
增加大科学装置建设经费投入,下好先手棋
为推动我国大科学装置发展,应对未来十年科技发展态势和国际竞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提出六点建议:
增加大科学装置的建设经费投入;
国家应该协调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将其贡献的比例提高到30%-50%;
由于大科学装置建设一般需要5-10年的酝酿期,必须提早规划准备,开展前瞻性的设计和技术预研;
在选择建设大科学装置时,既要保证一定程度的领域覆盖面,确保重要方向有机会从填补空白逐渐发展到国际并跑,也要有亮点,确保装置国际领先,取得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基础科学重大成果;
筹考虑大科学装置建设规划,确保大科学装置中基础研究项目的数量和规模,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用于基础研究的大科学装置一定要有充分的国际合作,要积极争取国外的参与和实物贡献,在项目的选择上要做到国际评审,项目的运行效益要有国际评估。
强化基因编辑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曹晓风院士建议,强化基因编辑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整合国内优秀科研团队,打造研究方向齐全、应用链条畅通、资源积累丰富的“基因编辑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加大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聚焦动植物、微生物、重大疾病及现代农业等多个研究和应用维度,深入开展基因编辑分子机制研究、可编程核酸酶结构解析、新工具挖掘、递送和编辑新技术研发;
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的基础研究成果产出,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产业化应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命健康和生态安全。
增强对基础研究的保障性投入力度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飞建议持续增强对基层科研单位原创、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的保障性投入力度,制定促进研究机构为潜心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必要条件的鼓励政策。
探索项目自由注册与立项认证机制,并鼓励科研人员聚焦重大科学研究课题,对经认证立项的探索性基础研究项目的各阶段成果,探索短、中、长周期相结合的项目成果价值发现机制。
此外,完善以质量、贡献与实效为导向的后期补偿制度。一是建立健全经立项认证的原创探索性基础研究项目成果的发布机制,促进项目成果在学术同行与应用领域范围内交流,促进项目成果的扩散和应用;二是经长期沉淀和实践检验,评判项目成果的质量、贡献与实效并按等级高低给予必要的后期补偿。
要保证有一定比例的人做自由探索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指出,要保证有一定比例的人做自由探索。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势必能对人才、团队的培养和储备起到积极作用,还有利于国际交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
国家对于基础研究的支持要保持多样化的水平,对纯基础研究要更宽容一些,并让分配机制更合理化。基础研究需要有很强的原创性、前瞻性,这非常考验评审专家的学术鉴赏力,需要发挥该领域战略科学家的力量,同时可以适当请一些大同行做一点取舍和平衡。
产学研联手迈向医药原始创新
中国药学会理事长孙咸泽认为,鼓励创新,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创新发展势在必行,鼓励合作攻关,促成强强联合,将推动核心技术成果转化。企业自发提高创新和合作意识,联合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孵化平台,能最大程度上破解技术难题,加快企业创新转型。
在向原始创新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各创新主体应各司其职。中国医科院等药物研究院群体、中国药学会等学术团体,应发挥组织牵头作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发挥区域作用推动医药产业合理布局;国家部门需要提供宏观政策支持,发挥政府引导与监督作用,通过政策文件、资金扶持、科技计划支持等方式引导创新主体开展原始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
水电开发要绷紧生态保护弦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钮新强建议,要坚持全生命周期安全理念,将其贯穿在工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行的全生命期,充分评估,合理规避风险;完善大坝安全标准,建立健全特高和超高坝安全标准、梯级水库群大坝风险管理标准、结构耐久性标准等;加强大坝安全保障技术创新,尤其是要充分利用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打造数字孪生工程和数字孪生流域,跟上我国建设数字社会、数字经济的浪潮。
从规划设计、建造施工到运行管理的各个阶段,都要有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意识和考量。
推进太空资产保护政策制定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孟飞建议,为避免国家战略资产受到损害,应积极主动推进太空资产保护政策制定,让太空资产保护活动有法可依,同时对外宣示我国对太空资产保护的重视程度。
从国家层面建立我国航天体系与其他国家航天机构的协调机制,着力构建空间碎片环境监测体系,发展空间碰撞预警与自主规避技术,推动空间碎片清除能力建设,有效保护太空资产,支撑航天强国建设目标实现。
高校建设
高校要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战略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强调,高校要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视野开阔、具有较强跨学科创新能力和团队领导能力的战略科学家,围绕他们打造大批的创新团队。
同时,应突出一流人才培养导向,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为造就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更加优质的“预备队”。
此外,还应优化人才评价体系和制度安排,组建由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人才组成的跨学科、超学科的创新团队,在团队中整体发挥各类人才的创新潜能。
推进高校通识教育和科普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钱锋建议从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课程形式和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校企合作四个方面,推进高校通识教育和科普工作。
首先,以学科交叉融合推进高校通识教育和科普工作。其次,应创新高校科学教育课程形式和内容,按照“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强化高校科普课程建设,增强知识的普及性,以实际应用为主、理论为辅,新增科普课程并编写相关教材。第三,要加强高校科技类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最后,校企合作推进高校通识教育和科普工作。
推进高校专利成果转化
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建议,强制推行专利申请前评估,加强高价值专利识别。强制要求高校对专利进行分级管理,推行专利申请前100%评估制度,整合社会力量对专利进行申请前评估。
控制申请数量,识别高价值专利,集中资源支持、支撑高价值专利。对现有专利集中进行专项评估,识别存量中的高价值专利。
高校应改善高价值专利申请经费限制,合理增加专利分析、专利布局等经费投入,引导专利申请人加强高价值专利保护,对重大“卡脖子”技术要增加PCT国际专利申请和布局。
高校应针对高价值专利,建立专项转化计划和扶持计划,建立高价值专利培育基金,为高价值专利转化拓宽渠道。
“双一流”高校进一步提高“推免”比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指出,进一步提高“推免”比例,尤其是“双一流”高校的“推免”比例,可以使更多的优秀本科生从考研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完整的本科学习过程,尤其是研究型学习、挑战性学习和科研训练,提升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此外,随着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加,为满足国家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双一流”高校应当承担起研究生教育重任,可以在对高校办学质量、办学能力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办学质量好的“双一流”高校进行招生指标的倾斜。
人才培养
“用好”青年科技工作者
关于如何“用好”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提出4条建议:
对科研机构的评价以其科研产出为主,取消人才数量的指标;
各单位为引进人才提供条件时,原则上不应过度高于本单位现有的、具有同等水平的优秀科技人员所享受的条件;
各用人单位应探索“传帮带”的人才“培养”和“用好”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使现有科研人员发挥出最大的科研能量;
严格控制国家级的人才引进计划及数目,在科技方面,国家级的引才应是极少数顶尖科学家或工程师,大量的人才引进应当由各用人单位和部门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
激励更多优秀教师有志、有机会成为“大先生”
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建议,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生态体系,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激励更多优秀教师有志、更有机会成为“大先生”。
具体包括:建立多方参与的支撑体系、建立多元融合的创新体系、建立开放包容的学术体系、建立导向明确的激励体系、建立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建立以德立学的思想引领体系。
加快打造集成电路战略的人才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原校长潘云鹤指出,必须加快打造集成电路战略的人才力量。要完善高水平人才使用机制,鼓励国家战略人才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参与和兼职,开展组织灵活的创新、创造和攻关。
赋予战略人才决定研究路线、机构设置、经费使用、团队组建、知识产权、国际交流等自主权。
努力健全多样化人才成长生态。建立“以人为本”的支持机制,倡导多技术方向并行布局、协同推进。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推行“大人才观”,完善人才考核机制,包容探索失败,不断为人才发展减压松绑。构建适合人才成长与潜能发挥的学术生态,营造和而不同的学术文化氛围。
科研评价权应当掌握在科学家手里
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认为,目前常见的夸大式的宣传报道是一种浮躁的现象,与科研工作本应具有的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氛围是不匹配的。夸大科研成果的影响力,既会误导公众认知,又影响学术风气,不利于年轻科研人员成长。同时,过度的评奖和人才项目也是浮躁的表现,也会造成相似的后果。
科研评价权应当掌握在科学家手里,相关单位要遵守和把握科技类报道的严谨性,尽可能减少非学术机构组织的科技成果评比活动,遏制科技宣传与科技界的浮夸浮躁之风,还科技界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
对博士生毕业时间进行弹性化管理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罗永章建议,对博士生毕业时间进行弹性化管理,同时制定科学的延期管理制度,并建议对从事原创性突破性课题的博士生给予应有的尊重。
应制定科学的延期管理制度,使满足合理延期条件的博士生获得充分的时间,并通过设置资格考试、中期考核等方法,对不专心学业或科研能力不足的博士生进行严格监管,避免不合理延期。
制定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将技术成果、专利成果、科研贡献等纳入博士生毕业的考核指标,鼓励学生追求高质量的、划时代的学术成果,打破唯论文、唯影响因子的误区。
合理配置现有科研和教育资源,提高博士生招生标准,严格把控博士生招生规模。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